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

用充滿韌性、生命力生存著,等待下一場雨來臨,再次萌發新葉! ~與郭城孟教授"散步松菸。生態行旅"後記~

 

上周二,原本擔心會因海馬颱風影響第三場的導覽活動,感謝天公作美,一切順利進行。郭教授起初擔心與學員分享蕨類,學員會"覺"得很"累",但參與導覽的學員,各個都專注地聆聽老師分享,彷彿像充滿好奇心的孩子般,一點都不累呢!郭教授有條理脈絡的帶領學員進入蕨類世界,從地球植物形成的發展開始娓娓道來~

clip_image002   IMG20161018154806

蕨類的演化歷程

四億年前~兩億年前的植物,最大的特徵是葉只有一條葉脈(無橫脈與網脈)。站在當時森林主流地位的就是蕨類森林,這時候的蕨類我們又稱為遠古蕨,目前全世界只留下五個家族血脈--松葉科、木賊科、水韮科、卷柏科、石松科,在台灣全部都有。兩億年前~一億年前,中古蕨類全世界目前有16個家族,台灣有11個;一億年前以後的近代蕨類,台灣全部都有,所以台灣是欣賞與研究蕨類很適合的場域。

往空中與地平生長的蕨類

在松山文創園區,看到許多蕨類都是生長在樹幹上或是地上,為什麼呢?

因為,一億年前之後,是開花植物的世界,第一喬木層、第二喬木層、灌木、草本植物,成了主流植物,蕨類就需要想盡辦法比這些植物都還要厲害,才能生存在這個世界。因而,近代蕨類很大的意義是,最晚近才演化出來的蕨類,可以適應生存在全世界最厲害的開花植物森林裡。當它遇到旱季時,會將葉子脫落,用充滿韌性、生命的莖生存著,等待下一場雨來臨,再次萌發新葉。

許多人會以為蕨類生長在樹上是寄生植物,這是很大的誤解唷!看到蕨類長在樹上,要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,就是,它是附生植物(或著生植物),只是長在別人身上,所有的水分養分都是自理,不會從樹身上吸取,所以不用擔心它會對植物造成傷害。這是因應主流地位改變,蕨類植物演變成可以適應現代生活的方式。

image

樹幹上豐富多樣的蕨類生態

它是誰呢?

在園區一隅的楓香樹幹上,有著驚人的發現,是個充滿生命力的蕨類世界!

◎白白的莖、佈滿銀白色的鱗片像塗上一層臘質、上面長著綠色的葉子,葉子和莖的基部是關節,在天氣太乾缺水的時候(例如長達1個月沒下雨),它會斷尾求生,把會蒸發散的葉子脫落,水分養分儲藏在莖裡,複瓦狀排列的鱗片會蓋起來保護水分不散失,使它能渡過長達3個月的乾旱;下雨時,鱗片也會幫助吸收水分,是近代蕨強而有力的本事。【它是兔腳蕨/杯狀蓋骨碎補】

clip_image002[15]  clip_image004[9]

似毛非毛的鱗片          綠色的葉子長在莖的關節上

◎蕨類裡面的仙人掌(代表可以儲存很多水分) ,比較短圓的是營養葉,比較窄長的是孢子葉,孢子葉要負責散播出孢子,所以要比旁邊的葉子高一些,才不會被自己遮擋住。如果發現葉子們都長的胖胖的、圓圓的,代表最近有下雨,如果可以看到它的側脈(肋骨)代表最近沒下雨,如果只看到深黑色的莖、葉子都脫落了(有關節痕跡),代表很久沒下雨了,甚至一年沒下雨,可能也不會死,等到下次雨來,又會再長出新的葉子。【它是伏石蕨】

clip_image002[17]  clip_image004[11]

◎圓圓的腐植質收集葉,一出生是綠色,約一周變褐色,全世界只有兩個屬的蕨類具有腐植質收集葉,一類是鹿角蕨,一類是槲(ㄏㄨˊ)蕨。以鹿角蕨來說明,它原先是生長在東南亞熱帶雨林30~40公尺高位樹冠層或凸出樹冠層的獨立樹的身上,因為有風、距離地面又很遠,是相當乾的環境,因而演化出腐植質收集葉,它貼在樹幹上生長,開口朝上,以利收集雨水和樹皮流下來的一些養分。台灣原生環境沒有鹿角蕨,它的自然分佈在東南亞,不會超過巴士海峽,僅到菲律賓北部為止,可能颱風關係孢子跑過來了,也可能是因為台北市環境越來越熱了!在松菸能看到原生的槲蕨真是賺到呢!【它是槲蕨以及鹿角蕨】

clip_image002[21]  clip_image004[15]

鹿角蕨新生的腐植質收集葉      槲蕨的腐植質收集葉,它會慢慢往上爬

◎白綠色的莖,莖上有像火山洞口的突起,那是關節(功能與兔腳蕨一樣),是全世界最容易脫落葉子的蕨類,平常是利用莖來行光合作用,會看到葉子可能是最近下雨多、溫度變低了。它以台灣為分佈中心,通常在冷涼的環境才會出現,在松菸能看到,應該代表這棵樹在這裡很久了,曾經遇過低溫時期,因而讓它有機會在此生長。【它是台灣水龍骨】

clip_image002[23] clip_image003

◎喜歡長在樹高位的地方,台灣的檳榔園很容易看到,它像一個皇冠一樣,會繞植物一圈,但檳榔園的老闆不喜歡它,因為會影響檳榔樹開花結果,所以在檳榔園常可看見一根很長很長的竹竿,那就是用來搓下崖薑蕨用的工具。它也適合種植在公寓,擺在盆子上不需土很容易栽植,非常台灣的蕨類。【它是崖薑蕨】

clip_image002[25]   clip_image004[17]

會繞著樹幹一圈生長的崖薑蕨

◎下表面是銀白色或銀褐色的毛,有很多層的蜘蛛狀毛,嫩葉上則有很多的星狀毛,它的特色是乾季時葉子邊邊會由下往上翻。植物的氣孔是在葉子下表面,水分不易蒸發散,它不同於一般葉子的行為,會將葉子由下表面往上捲(一般是由上往下),捲起來可以減少蒸發散的面積,所以,如果看到捲起來的狀態,代表最近沒下雨。【它是石葦】

clip_image002[27] clip_image004[19]

庭園中最常見的三種小毛蕨

進入巴洛克花園,很幸運的發現庭園最常見的三種蕨類,小毛蕨、密毛小毛蕨、野小毛蕨。小毛蕨是台北平原地區最常見的雜草之一,和賓士汽車的Mark有關,葉子的脈型。第一個特徵是,每一根葉子是分開的,莖是橫軸,葉子和葉子之間有段距離,第二個特徵,葉類似頂羽片,基部會有點寬,葉子到了尖端會縮成尖尖的。

clip_image002[29]  clip_image008

         小毛蕨(葉的頂端突然的縮小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野小毛蕨

 IMG20161018160542  clip_image004[21]

野小毛蕨(最大的特徵是葉片基部的羽片逐漸縮小)       密毛小毛蕨

clip_image006

密毛小毛蕨(葉的頂端慢慢地縮小) 

兼具觀賞與可食的蕨類

◎全世界第一個吃山蘇花的地方就是台灣,台灣第一個吃山蘇花的族群就是阿美族人。台灣有三種山蘇花,南洋山蘇花(熱帶雨林),北部近郊、松菸樹上看到的是台灣山蘇花(亞熱帶雨林),山蘇花(1000~1500公尺的溫帶雨林)。

哪種最好吃呢?南洋山蘇花最好吃唷!

怎麼辨認呢?中間中脈兩旁的孢子囊群,會一直長到葉的邊邊,是山蘇花;孢子囊群只長到葉的一半,中脈有條隆起的稜線,是南洋山蘇花;孢子囊群只長到葉的一半,中脈圓圓的沒有稜線,是台灣山蘇花。

clip_image002[31]  clip_image002[33]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台灣山蘇花的小苗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南洋山蘇花

◎腎蕨類的主要特徵,它的老葉的葉軸有很多的洞孔,羽片的基部和葉軸交接處有關節,每個洞就是一片羽片脫落的痕跡,羽片變乾時就會脫落。一棵蕨類同時具有三種莖,短直立莖、橫走莖、以及塊莖,所以在野外看到一叢腎蕨,可能就只是一棵呢!塊莖通常是出現在土壤狀況比較不好、貧瘠時,亦有野外求生將其塊莖拿來食用以補充水分的用途。

clip_image002[35]  image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看起來一叢,其實是一棵腎蕨           羽片自然脫落後的葉軸可見孔洞

結語

蕨類分成遠古蕨、中古蕨、近代蕨,近代蕨可以像雜草一樣和開花植物競爭、可以在樹上和開花植物競爭,松菸的蕨類都是近代蕨,它們演化出適應乾旱的本領與機制。未來,期待松山文創園區,可以將台灣這麼具有特色的蕨類元素放入文創產業中,突顯台灣蕨類生態的重要性。

image

 

里仁園藝目前負責松山文創園區的園藝景觀服務,另外協助做:受保護樹之樹木修剪服務等。

延伸閱讀/好書推薦

蕨類圖鑑 2 進階珍稀篇/郭城孟教授著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